設備管理與檢修方式的發展主要經歷以下四個階段:
一、BM(Breakdown Maintenance 事后維修或故障檢修或CM)
時間:18世紀
概念:當設備發生故障或失效候進行的非計劃性檢修
適應:設備失效對經濟影響小、帶有冗余設備的情況
二、PM(Preventive Maintenance 預防性維修)
時間:19世紀到20世紀30年代發展起來
概念:通過事先指定的檢修作業規范對設備進行檢修,既實施定期的健康檢查(點檢)和早期治療,主要包括計劃檢修(SM)和定期檢修(TBM)【Maximo中就是預防性維護】
適應:設備自動化程度高,工藝流程清晰,可以隨時停機的設備
三、TPM(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ece 全員檢修)
時間:20世紀40年代至80年代
概念:由日本人提出,是一種全員參與的生產維修方式,其主要點就在“生產維修”及“全員參與”上。通過建立一個全系統員工參與的生產維修活動,使設備性能達到**。主要維修方式包括:BM、PM、CM、MP(維修預防)
適應:適應員工技能性高、工作積極性強、工作環境較好的企業
四、CMB(Condition-Based Maintenance 狀態檢修)
時間:20世紀80年代
概念: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,檢修方式由過去的事后和定期維護過度到了狀態檢修,根據設備的世紀運行狀態檢修,這樣可以盡量減少“少修或多修”的情況
適應:設備自動華程度很高,監控細致的企業。乾元坤和科技編輯。http://www.qykh2009.com/prodetail_15.html
資訊來源:
乾元坤和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