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1.239.166.* 2017-06-09 13:45:53 |
無“農”不穩,無“工”不富,無“商”不活。對一個國家來說,工業具有穩定經濟,促進社會繁榮,改善民生的作用。
但是我國制造業總體上呈現出“大而不強”的特點,大量企業處于產業鏈的**層,從事高能耗、低附加值、依靠廉價勞動力的生存狀態。很顯然,這種缺乏核心技術,只做代工廠的模式,不適合企業長久的發展。
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,沒有強大的制造業,就不可能成為世界強國。也正因如此2015年《中國制造2025》出爐,提出通過三步走戰略,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。**步,計劃到2025年進入制造強國行列;第二步,到2035年達到世界發達國家的中等水平;第三步,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,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,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。
如今,距離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提出,已過去2年半了。我國不僅在高精度數控齒輪磨床、多軸精密重型機床、數控沖壓生產線上躋身世界先進行業,還擁有研制萬米級無人潛水器的能力、標準動車交匯420km/h試驗、AJ21客機的商業運營、C919大型客機首飛、AG600水陸兩棲飛機總裝下線、長征五號升空、量子衛星升空......
1、“海斗”號萬米級無人潛水器
2016年6-8月,我國自主研制的“海斗”號無人潛水器,由“探索一號”科考船引導下,在馬里亞納海溝完成了綜合性萬米深淵科考。
其下潛深度達10767米,創造了我國無人潛水器的**下潛及作業深度記錄。使我國成為繼日美后,世界上第三個國家有能力研制萬米級無人器的國家。
2、世界**420km/h動車交匯試驗
時速超420km/h,兩車交會相對速度約843km/h(234米/秒),交會時間僅0.9秒的“擦肩而過”。這是由中國自主研發的標準動車組“金鳳凰”和“海豚藍”,在鄭徐線上測試的世界**速的動車組交會試驗。
3、ARJ21支線客機正式投入商業運營
2002年,國務院批準ARJ21-700飛機立項。2008年11月,完成首飛成功,2015年11月29日,首架ARJ21支線客機交付成都航空有限公司,正式進入市場運營。
由中國按照國際標準研制的自主知識產權飛機,起飛重40400kg,**飛行高度11900米,可搭乘78-90座,航程2225公里,能夠滿足中小城市間的航行需求。
4、C919大型客機成功首飛
2008年,國產大飛機C919進行研制生產。歷時7年研發,并于2016年在上海總裝下線,第二年5月,在浦東機場完成首飛。
C919是中國**完全按照**國際標準,和市場主流標注研制的單通道干線飛機,也是與美、法等國家合作生產的機型。C919屬于中短途商用機,設計載客數168座,標準航行4075公里,可覆蓋國內主要二線城市,飛行壽命9萬小時。
C919采用了大量先進材料,在滿足自身飛行條件的前提下,每年可節省幾十萬的燃油費。截止到2015年11月,中國商飛C919大型客機已經收到中外訂單數517架。
5、AG600水陸兩棲飛機實現總裝下線
有著中國大飛機三劍客之一美譽的蛟龍-600(AG600),是繼C919、運20之后,我國在大飛機領域的又一**成果。
蛟龍-600是我國自行研制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,也是世界上在研的**水陸兩用飛機。它**航時10小時,航程4500千米,航行速度500千米/小時。可以抵抗2米海浪,適應3-4級海況和75-80%的南海自然海況。
由于蛟龍-600身負特殊使命,主要負責滅火和海上救援任務。它可以停靠在海面上,20秒內汲水12噸,無需停頓,在最短的時間內趕赴火災區。
6、長征五號大運載火箭發射升空
在長征五號火箭隊伍中,流傳著一句順口溜:“長五、長六和長七,后面來了個長十一。要說哪個最威武?還要看我們長五。”
長征五號是中國研制的首枚大型運載火箭,人們親切的稱它為“胖五”,它是目前我國起飛重量和運載能力**的運載火箭。能夠將25噸級別的航天器運送到近地軌道,比現役的火箭運載能力提升2.5倍以上。
將來長征五號運載火箭主要服務于載人空間站、月球探測三期及火星探測等,對大推力運載急需的航程。
7、全球首顆量子衛星發射成功
“墨子號”是我國發射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,其主要目標是通過衛星和地面站的量子密鑰分發,實現星地量子保密通信,并通過衛星中轉實現可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。從根本上、**性解決信息安全問題。
它的成功發射不僅有助于我國廣域量子通信網絡的構建,保障國家信息安全,還將驗證量子力學的理論。
從無到有,從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造,中國制造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中,以數字化手段改進生產過程、實現智能制造、尋求轉型升級的機遇。而MES作為企業實現智能制造的載體,在幫助企業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、智能化、網絡化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。
微締MES制造執行管理系統,作為信息技術、現代管理技術和制造技術的結合體。從資源分配和狀態管理、運作/詳細調度、生產單元分配、文檔管理、數據采集、勞務管理、質量管理、過程管理、維護管理、產品跟蹤管理及性能分析上,**的提高企業生產能力和管理能力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