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2.244.68.* 2016-12-12 09:49:27 |
導讀:**實施生態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工程,通過林草地、濕地保護和建設、水土保持、冰川環境保護等工程,切實保護和改善黑河、疏勒河、石羊河、大通河等水源地的林草植被,加強礦區環境綜合整治,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,提高水源涵養功能。
堅持保護優先、自然恢復為主,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、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,加強山水草林田湖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,完善“一屏兩帶”生態安全格局,力爭到2020年實現重點生態治理區全覆蓋。
一、加強重點區域生態建設
鞏固和擴大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成果,以“五大生態板塊”為重點,**提升草原、森林、濕地、冰川、河湖、荒漠等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功能。
三江源地區。基本完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,開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,重點推進草原植被保護和恢復,提升水源涵養功能,處理好保護生態環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關系,增強基礎設施支撐能力,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。
祁連山水源涵養區。**實施生態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工程,通過林草地、濕地保護和建設、水土保持、冰川環境保護等工程,切實保護和改善黑河、疏勒河、石羊河、大通河等水源地的林草植被,加強礦區環境綜合整治,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,提高水源涵養功能。
環青海湖地區。啟動環湖地區生態保護與環境綜合治理工程,促進流域、林地、草地、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良性循環,加強裸鯉、鳥類以及其它**野生動物保護,加大沙漠化土地治理力度,**調控流域、河流水資源利用,鞏固和擴大保護治理成果。
河湟地區。深入實施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,持續推進林草植被保護和建設,加強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,著力改善人居環境,實現區域生態環境逐步好轉。
柴達木水源涵養區。啟動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程,努力保護原生態地表地貌,恢復沙區林草植被,保護好土壤鹽殼,適度開發利用林田、草原、水土光熱資源,推進柴達木盆地生態保護與建設。
二、推進生態修復工程
提高區域生態治理和植被覆蓋率,維護高原生態良性循環,力爭草地植被覆蓋度達到70%。進一步完善和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,實施高原濕地保護、沙漠化防治、高寒草原建設、東部地區水土保持等生態修復與治理工程,持續推進退牧還草、退耕還林草、天然林保護、“三北”防護林、重點公益林、水源涵養林、國家良好湖泊、濕地保護與建設等專項工程。推進黃河、湟水河兩岸南北山重點區域造林綠化,加強森林資源保護能力基礎設施建設。實施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,劃定優先保護區域,開展保護示范項目。
三、強化江河源頭水生態保護
到2020年,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4500平方公里,全省重要江河湖庫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88%以上。增強大江大河水源涵養功能,開展空中水資源開發利用,保護重要生態保護區、水源涵養區、江河源頭區和濕地的水生態,呵護好“中華水塔”。嚴格飲用水水源地保護,重點保護好3個***、26個省級重要飲用水水源地,加強一般飲用水水源地保護,縣城以上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95%,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80%。大力實施水土保持工程,圍繞祁連山-黑河、三江源、甘青寧-黃土丘陵等***以及柴達木盆地、環青海湖、黃河支流流域等省級重點區域,點面結合開展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,構建完善的綜合防治體系。
全文鏈接:http://zhengce.chinabaogao.com/gonggongfuwu/2016/0Q024QJ2016.html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