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3.134.69.* 2016-07-30 17:04:18 |
今天,我們不談市場,就想說說觀影感受。
當你看著年過六旬的成龍大哥在銀幕上拼命心疼時,當《絕地逃亡》的票房高開低走、口碑急轉直下時,就能發現,這兩個月以來一直都是高關注的電影,陷入了一個消費“情懷”的局面,而與大眾期盼正相反的,就是口碑陷入爭議,票房的高收成績可能只能挺過首周,再之后的時間里,就呈現一個下坡的趨勢。
你為哪些情懷買過單?
“回歸”到十幾年前《尖峰時刻》的成龍,等了二十年的《獨立日2》,難產了十二年的《大魚海棠》,盼了八年的《魔獸》……
伴隨著一部又一部情懷電影的上映,情懷的價值被反復透支。而情懷到底是什么東西,又能運用多久?這可能是觀眾與宣發方都需要思考的問題。
情懷=懷舊?
相較于《大魚海棠》《大圣歸來》,觀眾對《魔獸》的情懷更多地源自于對游戲的喜愛,而這喜愛可能長達十年以上。十年,可以是一代人的青春,也可以是另一代人的白發。所以,我們發現太多太多情懷的本質是懷舊,并且伴隨著動物性的感傷。
情懷無用
2038年,當單飛多年的TFboys重聚在這年的春晚上,吳亦凡告別歌壇演唱會在工體上演,周星馳、成龍也到了領取終身成就獎的年紀。那時候的情懷,會不會像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一樣?吳亦凡演唱會上的媽媽,會不會無限感慨地告訴女兒:“這就是當年我愿意為他生猴子的男人”?
情懷,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,但是過度地去“消費”情懷,最終的結果將會是什么呢?這值得我們去思考一下了......
|